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!
校友專訪-李琳山
李琳山,1974 年台大電機學系畢業,合唱團第 10 屆團友,擔任男高音第二部(2nd Tenor)。1977 年,他獲得美國史丹佛大學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,並於 1979 年回母系任教,在台大開發了全球第一套華文語音辨識系統;今日智慧型手機的華語語音功能,其核心基礎均出自其手。他曾擔任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和台大電資學院院長。琳山學長在台大任教 43 年半後,於 2023 年榮退,並獲聘為名譽教授。
琳山學長自小便喜愛唱歌,進台大前唯一的合唱經驗,是高中時期被音樂老師抓去加入雄中合唱團,練了幾首曲子。進入台大後,在新生訓練中,有一節課是台大合唱團教唱校歌及〈望春風〉,並宣佈:「我們在招新團員」,他因而報名試音,經當時的團長黃紹光學長(第 7 屆)試音後順利入團。
琳山學長認為,他對合唱團的情深意厚並不是來自特定的人或事,而是因為合唱團整體環境所散發的快樂與溫暖。當年,合唱團的演唱曲目以中文的藝術歌曲、民謠、愛國歌曲及西洋的宗教歌曲為主。他特別記得大一上學期開學後的第一週週四晚上,在第一活動中心 202 教室,由當時的大四樂訓馬大安學姐(第 7 屆)帶大家練習《彌賽亞》中的名曲 All We Like Sheep,那是他合唱生涯中一個難忘的起點。
大一至大三期間,琳山學長幾乎積極參與了合唱團的所有練唱與演出,享受合唱帶來的美好與滿足。唯一缺席的可能是大一未參加的音樂比賽;但在大二和大三參加音樂比賽時,台大合唱團都獲得了全國冠軍。然而,到了大四,電機系的課業壓力及諸多活動讓他無法維持專注,他參加的合唱活動逐漸減少。在大四下學期的國父紀念館公演時,他已成為台下的忠實觀眾。
印象深刻的團內活動包括大二時參與由當時的團長陳立偉學長(第 8 屆)主辦的環島巡迴表演。那次巡演至少涵蓋了五個縣市,從溪頭到花蓮太魯閣,再從台中、台南到高雄華王飯店,表演內容以輕鬆快樂的曲目為主,讓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。
另一次難忘的經歷是大三寒假參加由當時的團長郭啟運學長(第 9 屆)與台大國樂團合辦的澎湖巡迴表演。當年往返台灣與澎湖的「台澎輪」上,由於海象不佳,整船的團員幾乎都暈船、嘔吐不止。琳山學長因剛結束幾科艱辛的期末考試而筋疲力竭,難以自拔地坐在椅子上不斷昏睡,在搖晃中不時被搖醒,但一閉上眼又昏睡過去。結果全程中他居然沒有暈船,也沒有嘔吐。這段經歷成為他記憶中一個不曾忘懷的片段。
琳山學長認為,合唱團對他影響最重大的一件事,是他大三時合唱團與代聯會合辦了「全校合唱比賽」。當時他在班上組了「電三合唱團」,並自任指揮參賽,帶領約 40 位同學在當時的舊體育館台上唱出慷慨激昂的〈滿江紅〉。雖然最終未得名次,但琳山學長認為他的領導能力從此次體驗中萌芽;他自大四成為班代表後,幾十年來在專業領域中擔任的各種領導角色,皆源於這次的經驗。
他最常說的是:「做系主任就像指揮合唱團」。合唱團裡每位成員擁有不同的音色、唱不同的聲部,各自帶著不同的旋律;指揮者需讓每位團員展現其潛力,同時將所有聲音融合成美麗的和聲。指揮者從不發聲,背對觀眾,有時甚至看不到他們的面孔;然而,指揮是團隊的靈魂人物,不但要掌控全局、耳聽八方,更要用雙手塑造出行雲流水或是風起雲湧。這些特質都與系主任的工作相似;每一位教授有不同的理念和目標,但系主任需異中求同,創造和諧的合聲。琳山學長在獲得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後,回國前曾在加州工作兩年;在此期間,他甚至組織了史丹佛校園的華人合唱團,並率領團員在該校中國同學會主辦的「China Night」中上台表演。
琳山學長於 2023 年從台大榮退後,開始逐步放下他過去始終放不下的諸多工作,設法重拾他年輕時,參加合唱團與很多人一同歡唱的喜悅。
2024.04.08 採訪撰稿:蔡華元
1973 年 6 月,當時琳山學長是大三生,合唱團第 9 屆的團友畢業在即,在校內傅鐘前,大家聚集在一起歡唱並拍照留念。
這張照片中只有部分男高音和男低音的成員,包括 9、10、11、12 共四屆的團友、涵蓋了當時大一到大四的各年級。
大家知道這次離別後,這樣的場景將不再出現,他們燦爛的笑容中帶著些許離愁。琳山學長當時站在第三排的最左邊。
五十年前,大家都是那麼年輕!
發佈留言